“粗、精基准”的选择原则分别是什么
粗基准的选择原则
1. 余量均匀原则 :确保各个表面有足够的加工余量,使加工表面对不加工表面有合适的相互位置。
2. 保证不加工面位置正确原则 :选择工件不需加工的表面作粗基准,以保证加工面与不加工面之间的位置误差为最小。
3. 粗基准只能有效使用一次原则 :因为粗基准的表面精度较低,不能保证工件在两次安装中保持同样的位置。
4. 平整光洁原则 :应尽量采用平整的、足够大的毛坯表面作为粗基准,以便工件定位准确、夹紧可靠。
精基准的选择原则
1. 基准重合原则 :尽可能使用设计基准作为精基准,避免基准不重合带来的定位误差。
2. 基准统一原则 :使尽可能多的表面加工都用同一个精基准,减少变换定位基准带来的误差,简化加工工艺过程与夹具的设计和制造。
3. 互为基准原则 :使用工件上两个有相互位置精度要求的表面交替作为定位基准。
4. 自为基准原则 :精加工或光整加工工序中,选择加工表面自身作为定位基准。
5. 便于装夹原则 :选择加工余量最小的表面找正工件,确保工件定位准确、稳定、刚性好、变形小,以及夹具结构简单、操作方便。
选择粗基准和精基准时,需要综合考虑加工精度、装夹方便性、夹具结构等因素,并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,确保主要要求得到满足
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:
粗基准选择时如何保证余量均匀?
精基准选择中如何避免基准不重合?
如何根据加工精度选择合适的基准?